7月26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仅上映8天,票房达到15.03亿元,超过《疯狂动物城》位列中国影史动画电影票房第一,目前票房还在一路走高。到底是什么让《哪吒》票房一路飙升,打破中国动画电影记录?本部影片的成功究竟是偶然还是必然?
新颖的选题,一反常规的立意是《哪吒》成功的因素之一。哪吒的形象在我们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一提起哪吒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而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导演打破常规,一反常态,塑造了一个新颖的从未出现过的哪吒形象。影片中的哪吒不再是那个只会捣蛋,顽劣不堪的混世魔王,而是因阴差阳错一出生便为魔从而饱受众人的偏见,但是即使命已注定,他却不认命,是一个勇于与命运抗争的英雄。
哪吒是英雄,命运却可悲的。每个人都无法选择自己的命运,但是哪吒却因命运的不公而承受着强加给他的痛苦。因为太乙真人的松懈,哪吒生下来就是魔丸。但是面对这样的结果,却没有人去责怪太乙真人,而是对这个刚出生的婴儿产生偏见。哪吒渴望友谊、渴望陪伴,渴望爱与关心,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但是大家的偏见注定哪吒无法得到这些,正如哪吒刚开始跟一个小女孩玩,但是女孩的家人却将她抱走,众人还拿鸡蛋将哪吒驱赶的场景,再如当得知全城的人来为自己庆生时的精心打扮,激动兴奋的心情,以及交到朋友的开心与珍惜等场景,都足以证明哪吒内心的渴望,他渴望融入群体,渴望交到朋友,渴望被关心、被认可。从一出生就饱受全城人的唾弃,辱骂,任谁都无法忍受,哪吒的命运是可悲的,而造成这种悲剧性的直接原因就在于全城人的偏见。
然而,仅仅是全城人的偏见就足以让哪吒变成这样吗?其实是,但也不完全是。全城人害怕哪吒这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哪吒拥有超乎常人的能力并且生而为魔,足以让人惧怕。但是造成哪吒悲剧的根源在于哪吒的父母。李靖夫妇疼爱哪吒,想要保全哪吒,并且一直都想把哪吒圈禁起来以便护他周全。爱子之心人皆有之,但是李靖夫妇的做法是错误的。他们只知哪吒的魔性,但是却忘了他也是个孩子。抛开他的能力,哪吒不过也是个普通的孩童。他不能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只知道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孩子需要父母的引导。如果李靖夫妇对哪吒是引导而不是圈禁,是教育而不是过分保护与放纵,从小教导哪吒利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弱小,教导他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赢得别人的认可,哪吒未必是这种结果。李靖夫妇以及太乙真人只是教导哪吒斩妖除魔来当作让哪吒走上正轨的方式,却没有教导他不能滥伤无辜,没有教导他要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哪吒斩妖除魔没有错,错的是不能因为斩妖除魔而毁掉众人的房屋,甚至对他们的生命造成威胁,哪吒并不是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量和情绪,就像在对战敖丙时,哪吒知道去掉乾坤圈自己会成魔,可是如果不去掉,他没有能力去抵御敖丙,此时哪吒的一句话让人落泪:“不能完全打开,会失去意识”。
从这一场景中可以看出哪吒不是不能够控制自己,而是大家偏见的刺激、缺乏父母的引导、父母的过度保护与放纵才让哪吒不懂控制。这同时也映射了中国的教育。每个孩子都需要引导,然而现在很多家长都缺乏耐心去引导孩子,更多的是对孩子的打骂,或鼓励少于打击,或父母长辈过分保护,这就是现在教育的可悲之处。如果李靖夫妇能够多陪伴哪吒,不对哪吒过分保护,让哪吒感受到爱与关心的同时以正确的方法引导他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力量,化解众人对哪吒的偏见,或许哪吒的命运就不至于如此可悲。
偏见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深?小到令人自卑,大到令人成魔。电影中没有一个绝对的正派和反派。申公豹因为偏见而与龙族为伍,偷换灵珠;龙族因为偏见被困海底,饱受被压迫的命运;敖丙因为偏见而在活埋陈塘关时不再犹豫。这些角色的改变更是强有力地诠释本片的主题——要打破偏见,不认命,为自己而活。
打破偏见有很多的含义,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影片中诠释的众人对哪吒的偏见,元始天尊对申公豹的偏见,天庭对龙族的偏见,百姓对龙族的偏见。这些偏见直接导致剧中人物可悲的命运。他们都想要打破,撕掉早就贴在自己身上的标签。其次,哪吒、敖丙、申公豹的形象早已深深刻在人们的心中,每个人物的身上都早已被贴上标签,他们是什么形象早已被观众定论。导演这次一反常态,将以往的人物形象打翻,刷新了观众对这几个人物的认知,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这几个人物的形象可以这样改变。而回归到现实,中国动画电影一直饱受争议,“低幼”、“粗制滥造”、“无技巧无内容”的标签一直贴在国产动画的身上。其实国产动画并不是不曾辉煌。早在国产动画发展之时,万氏兄弟制作的《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将国产动画带入巅峰时期。但是后来由于更多“低幼”、“粗制滥造”的作品不断出现,国产动画的发展渐渐衰落,日漫的发展更是让人觉得国产动画并无优秀作品,就连国人诋毁国产动画者都是数不胜数。而《哪吒》用实际票房狠狠的撕掉这些标签,让人看到国产动画并不仅仅是大家以为的样子,国产动画也可以有优秀的作品,国产动画也可以有向上发展的希望,从而打破观众所以为的对国产动画的偏见。
《哪吒》不仅在选材立意上进行创新,在特效的制作、音效的处理等技术方面也更是达到精致,这便是《哪吒》获取成功的又一因素。当然,这与导演的精益求精、宁缺毋滥的态度分不开。《哪吒》的制作周期长达5年,这五年中剧本的构思写作占了两年,反复修改很多次才产生现在的定稿,哪吒的形象100多个版本,60多家制作公司1600人的制作团队……从《哪吒》后面的制作公司、制作人员来看,人员的庞大、人才的聚集、技术的精湛、导演的精益求精也是为这部影片的成功打下基础。从杨宇导演的访谈中可见,《哪吒》成功的背后是无数制作人员的泪和汗水,更是众多热爱动画者为国产动画正名的决心。由此可见,《哪吒》的火爆并不是偶然,而是整个团队拼尽全力,为国产动画而努力的必然之事。如果每一位导演、编剧、制作团队都能保持初心,保证作品的质量,对每一部作品负责,秉承这种宁缺毋滥的制作方式和态度,相信国产动画的崛起指日可待。